这60幅画讲述了黑人在1910-1930年从南向北、从乡村到城市大迁移的故事,对于我们思考与分析中国的城乡二元制、寻找解决的道路应有启发。
画1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方的非裔向北方大迁徙。”
文|陈金永
华盛顿大学教授
罗伦斯(Jacob Lawrence,1917-2000)的作品最初引起我的注意,是他描绘美国黑人上世纪初南北迁移过程中挤火车的油画。画中的人头涌动、争着上车的场景,与中国的民工每年春运那“一票难求”、极度拥挤的景象多么相似!他的画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图像生动,巧妙地运用几何图形,极具感染力。我在给美国学生讲中国城市化的课时,借用他的图画来解释中国春运的情景。后来我又惊喜地发现,这位美国著名的非裔画家生前的居住地竟然是西雅图,还是我们华盛顿大学的教员!
最近,西雅图艺术馆(SAM)展出了罗伦斯的“迁移系列”的全部60幅画(见图,展览至本月23日结束),以纪念这位本地画家诞生100周年。这是罗伦斯于1940-1941年在他23岁时,花了一年的时间一鼓作气完成的组画。作品在1941年公开展出。画家为这60幅组画编了号,顺序构成一个连贯的叙述,还为每一幅画写了句子长的标题,使得整个系列变成一个有起点、有结局、图文并茂的画集。但是,罗伦斯这60幅画分别收藏在美国两大现代艺术馆,每馆各藏一半。在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收藏双号的画,华盛顿的菲利普斯馆(Philips Collection)收藏单号的,观众要想连贯地同一时间欣赏整套组画几乎不可能。西雅图艺术馆举办这个展览,把全套60幅都借了出来,放在一起,恢复了作品原来的故事连贯性,让观众可以一气呵成,欣赏整个系列,更充分地领会画家的思路。这真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
这60幅画讲述黑人在1910-1930年从南向北、从乡村到城市大迁移的故事。美国在南北战争之后废除了奴隶制。黑奴解放后,尽管生活情况有所改变,但南方农村的生活依然困苦,干农活收入非常低。不仅如此,司法制度偏袒白人,种族歧视极其严重,黑人动辄遭刑罚。而此时的北方正处于快速工业化进程中,新兴的工业城市,例如芝加哥、圣路易斯、波士顿,急需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对待黑人劳工会好一些。于是南方的黑人大规模背井离乡、举家长途跋涉向北方迁移。从1910到1930年,大约有160万人加入这个浩浩荡荡、由南向北、由乡到城的迁移大军。这在美国发展史上被称为“大迁徙”(Great Migration)前半部分(后半部分发生在1940-1970年)。大迁徙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工业化的进程,成为美国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页。虽然到了北方生活也不容易,尤其是城市的住房条件很差,卫生环境恶劣,歧视依然存在, 但是黑人在美国北部的城市不断聚居,逐渐形成大大小小、颇具规模的城市社区。这些社区在美国的公共生活中为非裔建立一个新的平台。依托这一平台,非裔积极面对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挑战,创造出一个新的黑人美国文化。但与此同时,大迁徙使南方农业区劳动力资源大量流失,深刻地影响了南方的经济和社会。因此,这个大迁徙对整个美国20世纪的发展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罗伦斯的组画,全面地记录描绘了这段重要的美国故事,堪称为一部宏大的史诗。他不但是个画家,还是个会讲故事的历史解说员。
罗伦斯出生在新泽西州,13岁随父母搬家去了纽约的哈林区,在那里长大;1970年应邀到华盛顿大学任教,随后在西雅图定居。他的父母出生在南方,家庭成员与许多亲戚朋友,都是从南部搬家过来的,所以罗伦斯非常熟悉这段经历。为了完成这一组画,他还特别详细访谈了很多亲戚朋友,进一步了解他们迁移的经历。
他的画用的颜料是自己调出来的,作画的工序也异于一般。为了保持每幅画的颜色一致, 他有系统地先把一种颜色涂在所有的画上,再涂第二种颜色。也就是说,他不是完成一张画后,再画下一张,而是完成了一种颜色,再完成下一种颜色,逐个颜色涂上去。完成这60幅画,就像在工厂分件装配产品一样。
画1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方的非裔向北方大迁徙。”
画23号:“迁移继续扩散。”
对于像我这样长期研究民工、流动迁移的人来说,看了罗伦斯所描绘的景象:拥挤的火车、破落的农村、失学的儿童、严重的歧视、艰难的城市生活、超低的工资、漫长的工时、环境恶劣的贫民窟等等,不难会与中国民工的现实状况进行对比。非裔迁移者与流动的民工,他们确实有很多相似的命运遭遇。罗伦斯具有标志性的“火车画”(画 1号及23号,见图)是最明显的;住房条件恶劣(47号、48号)也有共性。还有一张比较抽象的画(7号),描绘从农村来的人,不容易应付工厂里机器节奏快速又单调的压力。49号画(见图)是在控诉种族歧视。对中国民工有点认识的人,看到这些画,一定会有感触。
画49号:“他们在北方受到另一类型的歧视。”
事实上,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民变成雇佣劳工,生活并不容易。我曾在距离白宫只有三条街的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内,看过一个关于南北战争、解放黑奴历史、南北制度生活差异的展览。其中一个展品,记录了一个南卡罗莱纳州种植者(原奴隶主)调侃北方雇佣“自由劳动者”(free labor) 制度的话:“你们整个体力雇工阶级……基本上还是奴隶。”“不同的是,我们的奴隶是长期被雇,包吃包住。你们的只是临时工,生活没有保障,而且工资少得可怜。”
更值得深思的是,黑人迁移与中国民工的流动貌似有着极其不同的制度条件,黑人受着种族歧视的迫害,民工受到户籍制度的歧视,这两种不同的制度,时空也有颇大的差距,但两者面临的困境,特别表现在平面的画像中,又何其相似!解剖表面的现象,我们可否更深入地去分析它们的本质呢?
画58号: “在北方,非裔有多点机会上学去。”
组画的最后三张(58-60号),是整个叙述的“结论”。在58号画(见图)与59号画中,罗伦斯怀着渴望,指出要改变非裔的命运,就必须让他们的子女上学(在北方就可以),黑人要有投票参与选举的权利。更有意思是,MoMA展览这系列的作品,是用了这样的标题:“单程票”(One Way Ticket)。也就是说黑人离开南方的家乡到北方的城市去打工,他们再也不回头了,而选择在北方落户,这与中国的民工长期漂流的情况大相径庭。
在中国的户籍制度下,民工往往还没有“单程票”。是否应该让民工买一张“单程票”,使他们可以在打工的城市落户呢?
近年读了两本好书,它们进一步阐述了人们迁徙到城市的意义。桑德斯的《落脚城市》(Arrival City),讲了许多的故事,道出了在近几十年往上的社会流动中,城市是最关键的踏脚石。哈佛大学经济教授格莱泽在《城市的胜利》(Triumph of the City)一书中,更带领读者穿越人类历史、游历世界各地,解释城市存在的优势及其为人类提供的福祉。引用他原来的文字:城市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健康、更加环保、更加美好。
中国美好的城市,可以腾出一点空间,让民工也可以安居下来,分享一点“城市的胜利”吗?
罗伦斯的《迁移系列》引发我们进一步去思考。尤其值得探索的是,大迁徙改变了美国非裔人口的分布,打破了美国原有南北“黑白分明”的社会格局。美国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思考与分析中国的城乡二元制,寻找解决的道路,应有启发。罗伦斯这组画的意义,也许远超于他画中原来焦点的时空。■
作者生于中国大陆农村,上世纪60年代,随家人持单程证移民香港,现居美国西雅图, 在华盛顿大学任教,长期研究中国的户籍制度、人口流动等相关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