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8日“国际移民日”,主题为“全面建设现代移民治理体系”的第九届国际移民研究论坛以及《欧洲移民发展报告(2024)》发布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会议厅举行。论坛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主办,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国际移民研究专委会、广东省民族宗教学会、国际移民研究中心承办,广州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珠海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学术研究》杂志社、《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杂志社、《中国出入境观察》杂志社、《战略决策研究》杂志社共同协办。
第一阶段国际移民研究高峰论坛,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何传添副校长、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黄心怡院长、国际移民组织(联合国移民署)驻华代表李文女士分别致辞,该环节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发展规划部、科研部陈平部长主持。陈部长提出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全面建设现代移民治理体系”和交流全球移民治理的前沿话题,对于推动国际移民研究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发展规划部、科研部陈平部长主持
广外副校长何传添教授代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热烈欢迎各位嘉宾的到来,并提出需要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探索建立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凸显出高技术人才在国家战略布局中的重要性。他提到2016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与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合作成立的国际移民研究中心,一直聚焦国际移民治理问题的研究。自2018年首发《欧洲移民蓝皮书》开始,已经出版了6本《欧洲移民蓝皮书》,对欧洲移民发展的最新状况进行持续地研究和分析。这些蓝皮书报告不仅系统考察了欧洲各国移民管理经验,而且对我国移民管理提供了有效智力支持。何校长深信与会的所有专家与学者关于新形势下国际移民治理与发展趋势的学术思考和宝贵经验,不但会使参加今天大会的所有代表获益匪浅,而且对于提升中国现今国际移民治理水平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何校长为专家们介绍了广外作为华南地区外国语言文化、对外经济贸易、国际战略研究的重要基地,国别和区域研究已经成为广外的研究特色和优势领域,现已正式成立了国别区域学院和国别区域研究院。欢迎各界同仁多来广外,一起研究推动国别区域研究和国际移民研究。

何传添副校长致辞
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罗龙院长在致辞中提到,2016年在国家民委等上级部门的悉心指导和大理支持下,为推动国际移民问题研究,主动服务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和需求,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员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整合各自优势和特色、合作共建成立“国际移民研究中心”,九年来中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聚焦国家移民治理的重大问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持续出版《欧洲移民发展报告》蓝皮书。罗院长提出三点期望:一是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始终坚持正确的学术研究方向。二是要聚焦服务国家战略,提升国际移民高端智库建设的能力水平。三是要整合优势,加强国际移民治理和民族宗教事务治理的研究。整合多学科研究力量,充分发挥广东省民族宗教学会等平台作用,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加强国际移民群体的民族宗教事务治理相关研究,打通国际移民治理和国内各民族宗教事务治理相关研究,打通国际移民治理和国内各民族流动人口融入治理问题的研究,做到互鉴互学、相得益彰,为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移民治理与民族事务治理政策做出积极贡献,并祝论坛圆满成功。

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罗龙院长致辞
国际移民组织(联合国移民署)驻华代表李文女士莅临论坛并做致辞。李代表感谢了广外国际移民研究中心的邀请,在 “国际移民日”来到广州,参加关于 “全面建设现代移民治理体系”的会议,通本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交流。是对移民这个全球治理的关键议题的深切关注。李代表简要介绍了当前全球国际移民的形势与特点,以及国际移民组织的有关工作。李代表表示,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国际移民在不断增加,这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全球化的必然要求。据统计,2020年全球有 2.81 亿国际移民,占世界人口的 3.6%。大多数移民是通过正常渠道流动,但是被迫迁移的人数也呈上升趋势。2023年失踪和死亡的移民约8500人,达到过去10年里的最高记录。而流离失所人数更创纪录的达到1173万。被迫迁徙人数的持续攀升,是当前国际移民治理面对的最主要的挑战。被迫迁徙的原因,除了贫困、战争、社会动荡外,被动迁移、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日益凸显。气候变化导致粮食减产、环境退化、灾害频发,同时叠加其他风险,迫使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家园。特别是对最不发达地区的脆弱人群影响尤为突出。有研究表明,近20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获得移民机会差距方面日益加大。发展中国家获得移民的机会在持续减少,而发达国家向外移民的途径逐步拓宽。随着移民申请程序日益电子化,在严重数字鸿沟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人民在获得正常移民途径上困难,使非正常跨国迁徙的压力巨大。国际移民组织是联合国系统内唯一一个专注于移民议题的国际组织,有175个成员国,并在171个国家设立办事处。多年来致力于移民安全、正常、有序的流动。这样的流动不但能让移民发挥潜力,对移民目的国、过境国、来源国都是有利的。组织的工作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拯救生命,包括应急准备、提供紧急人道主义保护、促进紧急情况下支持公共健康系统的恢复等;二是推动解决流离失所问题,包括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灾害风险、促进和平与灾后恢复等;三是促进正常移民的渠道,包括同移民、各国政府、各类组织机构共同合作,提供政策法律建议,宣传、推广安全迁徙做法,保护移民权利、促进融入,保障妇女儿童权益、打击人口贩运。李代表预祝论坛的成功举行。


国际移民组织驻华代表李文女士致辞
主旨发言阶段,两位国际移民研究的顶级专家——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国务院前参事王辉耀教授,云南师范大学长江学者周大鸣教授分享了研究成果。
王辉耀理事长表达了回到母校欣喜并肯定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新时代的发展成果。他指出移民议题的重要性是全球性议题,并认为广外早在9年前就建立了国际移民研究中心,很有远见,是广外的特色优势。移民实质上是人口流动,不单有跨国流动,还有国内流动,中国也是移民大国,深圳、东莞等大湾区城市也是移民城市。城市化中的农民工议题、人口下降、劳动力短缺都是值得深切关注与研究。他认为在国际移民日隆重探讨移民这个具有广泛适应性的议题非常重要。在题为《赋能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开放的全球人才战略》的研究分享中他指出,当前全球化进入了新阶段,中国同世界都进入了人才竞争的新阶段。全球人才竞争进入新格局——复杂的国际形势加剧了国际人才的争夺。新冠肺炎疫情催生出一个更加多极化、相互依存、数字化、区域主义高涨的世界。全球经济逐步复苏,世界各国人才争夺加剧。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更大力度的开放,广纳天下英才。在美国,四分之一的初创公司是移民创办,全球500强企业中有43%的美国公司由移民建立。2019-2020学年,尽管国际学生数量有所下降,107万国际学生对美国经济的贡献依然高达387亿美元,并为高等教育、餐饮住宿、零售、交通、电信和保险等行业创造近41.6万个工作岗位。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复苏需要更广范围的合作,解决之道的关键在于人才。国际人才的大进大出,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要继续加大留学人才的吸引。签了中美科技合作协议,也有助于中美关系的缓和。他建议通过多维政策促进人才引进,包括国际移民管理局向驻外使馆派驻移民参赞、国家出台高技术移民法以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等等。

全球化智库(CCG)王辉耀理事长主旨发言
云南师范大学中国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周大鸣教授分享了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形成的成果《中国新移民海外聚居点研究现状与展望》。周大鸣教授从时间、地域、身份与活动上定义了中国新移民。主要指改革开放后移居国外的中国大陆公民,地狱上不包括港台移民,身份上主张将留学人员纳入新移民范畴,并突出跨国流动的性质。从老移民相比,新移民的迁移更体现了主动性,移民地域结构也发生变化,文化程度较高,职业多元化,且政治经济地位由了较大改变。在澳洲,经济问题不再是新移民的主要驱动力。东南亚是华侨华人最大的聚居地,第一波中国新移民主要是前往泰国的潮汕人和前往菲律宾的闽南人。延续至今的第二波移民目的地仍然是马来西亚、新加坡与印尼。周教授指出,中国国内的海外移民研究仍有不足,例如研究深度与实地调研比较欠缺、研究视角不够全面,研究对象地区分布和研究方法单一,呈碎片化、区域化特征。

云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长江学者”周大鸣教授发言
第二阶段:欧洲移民蓝皮书发布会与专家论坛,由区域国别学院(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国际移民研究中心臧宇教授主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冀祥德为发布会致辞、赠书仪式同报告主编分享主要研究成果。

区域国别学院(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国际移民研究中心臧宇教授主持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冀祥德首先对皮书的出版表示热烈祝贺,同时指出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整个世界格局正处于剧烈动荡变化的时期。俄乌冲突、巴以冲突、叙利亚问题此起彼伏,一次又一次将移民问题和难民问题引入大众视线。在此背景下,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共同推出2024版《欧洲移民蓝皮书》正当其时,体现了研创团队的前瞻意识和问题意识,对当前国际形势复杂性与世界格局动荡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为应对中国当前和未来的国际移民问题研究和移民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冀祥德 致辞
发布会举行了赠书仪式,赠书对象为会议主办单位广东省民族宗教学会代表和协办单位广州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珠海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学术研究》杂志社以及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广州校区)代表代表。

《欧洲移民发展报告(2024)》主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移民研究中心主任毛国民教授代表科研团队介绍了新版蓝皮书的主要研究成果,发表了题为《后疫情时代欧洲移民管理》专题报告。报告发现,自2022年起始,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各国的影响减弱,各国转向全面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但远没有人们期待的那样“快速向好”。欧盟移民出现以下特点:
一是国际移民的流动,包括难民类别和其他类别的移民,明显加速。其中一方面原因是疫情结束后的“累积”效应,另一方面受到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地区冲突的影响。欧洲国际移民流动频次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甚至一些国家的国际移民规模超过了疫情前的水平。难民庇护申请数量显著增长,审批通过率明显提升;从难民收容过看,2022~2023年接收难民最多的国家是德国、法国、西班牙和奥地利,其中德国接收了两年间共接收了546770份难民庇护申请,占欧盟接收难民申请总数的28.87%;另外,爱沙尼亚、冰岛、爱尔兰、克罗地亚、芬兰、奥地利、挪威等国接收的难民申请数量也有成倍的增加。从来源国看,难民流动基本回到了传统的地中海路线,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腊几个前沿国家的难民数量都有明显增长,难民的主要目的地国为德国、法国和奥地利等几个欧洲中部国家。另外,受地区冲突的影响,来自俄罗斯的难民大量在爱沙尼亚寻求庇护,来自乌克兰的难民主要流向了波兰、捷克和斯洛文尼亚。
二是各种类别的居留签证签发量明显增加,特别是就业类别的签证签发量在各个欧洲国家基本上都有增长;在2022年,欧盟(27国)签发的居住签证总量为340.5809万份,比2021年增长了15.05%。在各个类别的签证中,占比最高的是务工就业类签证,占2022年签证签发量的34.72%;其次为家庭团聚类,占签发量的26.96%。
另外,无有效签证的非常规移民在各个欧洲国家普遍存在,特别是在境内查处的非法滞留的移民数量有明显上升,遣返难度大。相比于2021年,2022年欧盟(27国)在边境查处的非法移民(拒绝入境)数量持平,但在境内查处的非法滞留的数量有明显上升;限期离境的总量为42.0345万人次,但实际离境返回的非正规移民数量仅为7.7470万人,占限期离境人员的比例为18.43%。
报告针对欧盟移民做出四方面总结。一是人才需求:2022年以来,欧盟在移民政策方面更加强调引进或留住一线技术性劳动力和高端人才,越来越多的行业认为技术人才短缺问题迫在眉睫。但是,2022年以来欧洲难民和移民势头未减,大量涌入给这些国家的安置和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对大量涌入的以“无技能”或“少技能”为主体的难民,欧盟成员国更多地采用“推”或者“拉”的方式,将其遣返或者挡在入境线外。二是经济层面:一方面,移民潮对欧盟各成员国长期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效应。具体而言,在劳动力市场方面,乌克兰在地理和文化上毗邻欧洲,社会融入程度较高,且乌克兰移民社群以及临时保护地位将有助于流离失所者加入欧洲劳动力队伍。另一方面,各国对难民的援助不断加重自身财政负担甚至不断积累着民众的不满情绪。三是政治层面:尽管“大取代”理论没有人口数据证明,欧洲极右翼势力借此机会,煽动民粹主义、本土主义、仇外心理,加上西欧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目前已经造成文化区隔,刺激了极端排外势力的增长,严重阻碍外来移民和难民、少数族裔融入主流社会的进展,特别是在“大取代”理论下更加强化了欧洲本土人对外来移民和难民的非理性行为。四是社会层面:2022年3月,欧盟启动临时保护指令,为乌克兰人和在乌克兰境内合法居住的外国人提供立即和集体保护,具体措施包括签发居留许可,提供就业、住房、医疗和儿童受教育的社会福利等。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冲突爆发以来有超过800万的乌克兰难民外溢到欧洲各国。但是,在一段时间内反复使用“移民危机”一词很容易会产生“社会疲劳”,使民众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过度紧张、疲倦、焦虑并感受到压力,久而久之导致社会冷漠问题。而这种社会疲劳症蔓延的速度甚至超出预期,作为对公众负面情绪的回应,波兰政府在随后的援助法修订法案中紧缩了一些援助条例。此外,这种疲劳情绪还会衍生出各种原因和影响纠缠的混合体,包括对移民的他者化情绪。

欧洲移民蓝皮书主编、国际移民研究中心主任毛国民教授发言
专家论坛部分有4位专家围绕乌克兰难民问题、中欧国际科研合作与人才流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国际人才政策、国际体育组织在全球移民治理中的作用方面展开讨论。
山东大学移民研究所所长宋全成教授用最新数据,从人口结构的角度做了《乌克兰难民在东欧十国最新状况及其社会学分析》。

山东大学移民研究所所长宋全成教授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求是讲席教授沈伟老师做了题为《国际科研合作和人才流动》的分享。沈伟教授从自己国际学生、国际学者、国际教育专家、留学归国的全人才环流经历切入,介绍了包括欧洲地区移民议题的安全化与政治化在内的中欧科研合作与人才流动的现状与新趋势。他指出,欧洲地区越来越把移民作为安全化的对象。在留学领域,中国留学生在欧洲的影响,曾被形象的成为“中国留学生是保住英国大学的命”,但疫情后,印度的留学生在欧洲已经超过中国留学生,尤其在德国,2022年首次超过中国。中欧的科研合作,全球局势与公共外交的大环境的发生改变变化,对国际学术合作影响巨大。开始出现了“安全大转弯”从开放科学到知识安全化。政治的因素对中欧高等教育影响越来越大。世界主要科学节点之间的国际研究合作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他也谈及欧盟学者对于在华发展机会、学生资源、研究经费和学术地位较满意,但这些内容也存在机构间差异。同时,缺乏明确的制度(例如签证与工作许可规定变动、晋升、经费预算与报销、住房与退休等方面)、难以适应中国的运作系统、国际家庭生活成本高、人才引进兑现不足、永居难以获得、申请长等问题都让欧盟学者在华缺乏安全感。

沈伟教授发言
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研究总监郑金连博士做了题为《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的国际化人才政策变革》的发言。郑博士提出中国面临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变化,已经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未富先老”。中国是当今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到 2023 年底,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 2.17 亿,预计 2025 年将超过 3 亿,2033 年将超过 4 亿,2053 年将达到峰值 4.87 亿。预计 2032 年前后,中国将进入超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占比超过 20%。从老龄化社会到深度老龄化社会,法国用了 126 年,英国用了 46 年,德国用了 40 年,日本用了 24 年,而中国只用了 21 年。 2023 年,中国的老年抚养比将达到 22.5%,即平均 4.4 个年轻人要赡养 1 个老人。由此可见,中国老龄化具有规模大、速度快、负担重的特点。针对此,郑博士建议应继续开放签证政策,探索建立健全技术移民制度,通过国际合作促进人才交流,同国际移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劳工组织等国际组织合同促进人才流动,吸引来华留学生并支持海外留学生及华侨华人回国发展,同时鼓励边境地区开展跨境劳务合作,打造更国际化的生活环境。

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研究总监郑金连博士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网李想博士做了题为《国际体育组织在全球移民治理中的作用》,李博士指出,在国际传播的语境中,体育对于移民治理有四项功能:一是能够促进一国一社会团结;二是能够体现多元文化和包容进步;三是促进种族与肤色团结;四是在赛前、赛中和赛后,对移民治理、跨文化、跨国交流的国际责任的宣传,促进社会责任意识,进一步促进国际社会的进步。移民议题在体育中也是一种软实力的体现。例如中国的乒乓球走向世界、欧洲国家通过移民改变体育面貌,都是带动了国家形象的塑造。国际体育组织也通过奥林匹克难民代表团智库、各类人道主义项目、训练项目等,也同时为改进移民、难民境遇,通过体育促进国际社会中和平、移民归属感与荣誉感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网李想博士发言
《学术研究》副主编罗苹从学术期刊编辑的角度点评。罗主编总结主题发言学者的发言有三个特点:一是问题意识强,对国际移民、人才流动、科研合作、人口与乌克兰难民等方面做了探索性的研究;二是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都对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度、系统性理论阐释;
三是突出了用多维视角、多学科探索,对现实问题进行了学理化的阐释。国际移民的研究,不但可以人口、社会学等视角研究,还可以从哲学、国际关系、民族宗教、人类学、历史学等各个专业领域共同研究。罗主编提到《学术研究》也关注国家治理现代的议题并专设了专栏。

《学术研究》副主编罗苹点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领军学者于奇智教授,思想史上的精益,不怕跨专业的挑战,欧洲跨语言、跨区域,连续6年出版了欧洲移民发展报告,是国内移民研究的信息、知识,有知识信息就能形成,欧洲移民报告转向全球移民研究,把研究视野进一步放宽,不但要在欧洲视野,还要进入全球视野与思想视野。需要共居一体的思想,建立的
云山领军学者于奇智教授点评

会议全体人员合影
论坛的第三阶段——分论坛讨论围绕国际移民治理体系、中国移民治理体系移民移民管理与移民融入三个专题开展。来自国家移民管理局、粤港澳大湾区多个边检站、全国各地高校的专家、学者、研究生积极投稿论坛,并分享研究。论坛选出了优秀论文并由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广州)主任杨彦文教授、国际移民研究中心主任毛国民教授颁发奖项。本次高峰论坛取得圆满成功!